星期五, 6月 25, 2010

上海旅行 ︱ 眼鏡






















又有眼鏡了
這個也是在上海買到的眼鏡
賣眼鏡的人說這是九零年代產的舊眼鏡

在田子坊的這家店裡面都是舊的眼鏡

上面那支是阿強的
下面是我的

一點點關於眼鏡的知識 :

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。
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。我們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。
但他們並不一定了解透鏡。古猶太人、古埃及人同樣對眼鏡一無所知。
據記載,古羅馬皇帝尼諾觀察過各種寶石。
但他只是透過寶石來觀看五彩繽紛的奇異世界,並不為了提高視力。

在西元十三世紀末,眼鏡幾乎同時在中國和歐洲出現。
馬可‧波羅在1260年寫到:“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。
”這證明,至少在這以前,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。
西元十四世紀的記載說,有些中國紳士,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。

那時的眼鏡,鏡片多用水晶石、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,為橢圓形,並以玳瑁裝邊。
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,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;
有用紫銅架,架在兩鬢角上;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,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裡。
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,跨過兩耳,垂於兩肩。
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,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目力,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。
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,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。
但幾乎過了一世紀,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。
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: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?
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,用透明的水晶石、綠寶石、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,安上手柄,或安在手杖上,
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,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,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。
夾鼻眼鏡尤其適用于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。
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讚頌道:
“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,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。“
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!因為它,我假如你生就一個小個直的鼻子,戴眼鏡就不那麼容易了。
一直到十六世紀,西班牙人嘗試把絲帶綁在鏡架外側,然後安全地套在雙耳上,才算解決問題。
直到 1730年,一位英國人才發現了根據人頭大小調整的眼鏡,並很快演變成雙鉤於耳的樣式,
法國人稱它為“太陽穴眼鏡”,並且欣喜地宣稱,這種樣式,可以讓人自由地呼吸。
不過這種歡欣並不表示法國人可以戴著眼鏡到處跑,在當時法國人對戴眼鏡一事頗覺踟躇。
眼神不好的巴黎貴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鏡,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鏡的情況下,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後,趕快收起。
眼鏡第一次傳入英格蘭,更使人啼笑皆非。
英國的學者們,既蔑視又懼怕,拒不接受。
牧師們則抨擊說:“企圖用眼鏡來恢復衰退的視力,是對仁慈的上帝之惡意挑釁。”
但是,眼鏡的聲譽並沒有降低,這也許得力力于一漫畫家威廉姆‧霍加斯‧潘特朗。
這可憐的義大利幽默老人,為了攻擊眼鏡,常在他的諷刺畫中畫上眼鏡。而事實上,適得其反,眼鏡卻更加普及。
然而在西班牙的情況卻恰恰相反,
1612年,一位米蘭人在一本書中指出,
西班牙“各階層都歡迎眼鏡,因為他們認為戴上眼鏡會更顯得不怒不威,舉足輕重”。
這本書行世後若干年,法國一位往訪馬德里的貴婦竟寫到:“在西班牙,當某人財富增多的時候,他就加大他的眼鏡。”
直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‧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,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。
至於無形眼鏡,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。